家住新界东部的卢小姐患湿疹已逾二十年,今年八月起定期往内地深圳,到香港大学深圳医院注射生物药物,往返约需三小时。同样的药物在香港属自费治疗,在深圳注射一针的费用约为香港的三分之一。

对她来说,每年这样可以省下约10万港币,也让她看到了治愈老病的希望:“我终于可以睡个好觉了。”
在香港,生物药物属于高昂的自费治疗,为了以合理价格定期注射药物,罗小姐愿意经常往返深圳和香港。
疫情过后,香港与内地于2023年2月全面恢复开放,香港居民节假日北上购物成为一种趋势。除了买房、外出就餐,越来越多的香港人选择到深圳就医。据深圳市卫健委数据,2023年深圳为香港居民提供了70万次医疗服务。
然而,随着越来越多像罗小姐这样的香港居民北上就医,专家警告称,两地的医疗体系存在差异,相关法律风险也不容忽视。
除了牙科、体检等常见服务外,越来越多的香港癌症和罕见病患者到深圳购买价格低得多的“天价药”。香港公立医院的轮候时间长、私立医院的收费昂贵,也是促使人们到深圳就医的原因之一。
“现在终于可以睡个好觉了。”香港湿疹关注组织估计,香港有超过50万人患有中度至重度湿疹(特应性皮炎)。罗小姐是受影响最严重的人之一,最严重的时候,脚部皮肤溃烂,无法行走,几乎每天都有伤口和出血。“最严重的时候,我每天要花近三个小时包扎伤口。”
过去,卢小姐曾尝试过各种治疗方法,包括中医,大约四五年。“后来,我遇到了瓶颈,病情变得反复无常。”由于公立诊所的皮肤科预约时间很长,她无意排队,因为实在太长了。根据香港卫生署对皮肤病新预约的统计,轮候时间至少为两年或更长时间。
今年早些时候,她了解到用于治疗牛皮癣和湿疹的生物药物可以抑制免疫反应并减轻炎症。这激发了她尝试这些药物的兴趣。
然而,在香港公立医院接受生物注射,需符合三个条件才能获转介:尝试两种口服药物后病情仍未受控、传统治疗有严重不良反应、无生物治疗禁忌症,且轮候时间较长。若选择私家诊所,费用较高,每次注射约7,500至10,000港元,并需定期治疗。
年中得知深圳可以打生物制剂后,她便申请了内地的电话号码,并利用微信成功预约了香港大学深圳医院,她表示整个过程非常快捷方便,这也是她第一次来深圳就医。
卢小姐称,她已预先作了充分了解,加上港大深圳医院声誉良好,对北上就诊没有太多顾虑。
第一次注射生物药物后,大约三天内她就开始看到皮肤改善的迹象;“流脓”的症状已经停止,伤口愈合很快。“我以前睡眠不好,但现在我终于可以睡个好觉了,焦虑感也明显减少了。”
相较于香港一针过万港币的价格,在深圳注射一次生物药只需约3000元人民币,而同样的药物,在深圳的价格仅为香港的三分之一,每月注射费用约为6000元人民币,治疗费用可负担。病情的改变让她看到了希望,生活质量也显著提高:“我病了这么多年,已经不抱希望了,没想到能治好。”
目前,罗小姐大约每两周去深圳一次,主要是到医院打生物制剂。“其实坐高铁去很快,整个打针过程也很快,我可能上午11点半就到,中午就可以走了。”
癌症靶向治疗价格相差近8倍
同一家药厂、同一药品,在香港和内地售价往往相差数倍。香港卫生局表示,由于香港与内地属于两个不同的关税区,海关管制各有不同,因此无法参与内地的药品统一采购。
中国大陆的药价高问题已持续多年,尤其是自2018年中国电影《我不是药神》上映以来,社会对抗癌药价格高昂的关注度再度上升。此后,大陆通过国家医保局与药企谈判,将这些药品纳入医保药品目录,促使药企降价。
70岁的应女士于2022年被诊断出患有肺腺癌四期。她接受BBC中文网采访时表示,第一年主要使用已列入香港药物清单的第一代靶向治疗药物,因此无需购买高价自费药物。但使用约一年后,身体开始产生抗药性,需要改用需自费的第三代靶向药物。
换药意味着要自掏腰包,应女士提到,九个月的药费是35万港币,相当于每月3.8万港币,而且需要一次性缴清。虽然有需要的患者可以申请私人基金的援助,但必须经过严格的财务审查。“当时心里挺忐忑的,如果只是一次性缴清35万,那我尽量应付,但如果九个月后又要再缴清,那感觉就像是无底洞,35万我到底能撑多少次?”

后来,应女士的女儿通过香港癌症信息支持网络得知,同样的靶向药物在深圳可以以更便宜的价格买到,于是今年初她就带着母亲到港大深圳医院购买药物,目前她大约每个月需要去深圳一次,花费约5000元,比深圳便宜了近8倍。
当得知这是购买药物的一种选择,而且价格合理时,应女士的情绪稳定了下来。起初,她听到过一些不同的看法,比如说深圳的药物是“仿牌”药物,即原有专利过期后由其他制造商仿制的药物。“但当时我觉得这没什么大不了的,毕竟价格相差十倍。”
在香港复诊时,她向香港医生和药剂师询问了在深圳购买的靶向药物,确认是同款原厂药。“我得先给医生看一下药,医生说可以安全服用,我就放心用了。”昂贵的药费对她来说也是负担,她希望香港未来药价能有所降低。“我在香港见过癌症患者为了买药卖掉房子,真是有钱才能活下去。”
香港理工大学专业进修学院院长林木云博士在接受BBC中文网采访时表示,近来,除了“北上购物”和休闲娱乐,越来越多人关注“北上就医”。除了两地药品和手术价格相差较大外,香港公立医院轮候时间长、牙科服务不足等也是吸引香港居民到内地就医的原因。
阮医生解释称,香港和内地药品价格差异很大,主要是因为全球制药公司的定价策略不同。“特别是在高收入国家,药品价格往往要高得多,主要是为了收回研发成本。”
他指出,人口多、单一购买者多的国家,议价能力一般较高。“例如,中国内地的全民医保就具有很强的议价能力。如果一种药品被列入报销清单,那么全国医保人口都可以报销,从而引发大规模购买。在这种情况下,政府可以与制药公司谈判出更低的价格。”相比之下,由于香港是高收入地区,人口较少,“议价能力没有那么强,这也解释了香港医院管理局与中国医疗保险谈判价格差异很大的原因。”
跨境医疗服务成为趋势
阮医生提到,香港居民到大湾区就医有趋势,“疫情前大部分是到大湾区就医”。近年,香港政府积极推动大湾区医疗融合,将长者护理券使用范围扩展至大湾区指定医院及诊所,并推动落实跨境电子健康纪录及“港澳药品医疗器械互通”等政策。
除了北上购买“天价药”,不少香港居民还会到深圳看牙、做检查、治疗。疫情前,Fion 一家人就曾到深圳看牙,疫情解除后,她计划去深圳做牙齿矫正。在对比了香港和深圳的价格和服务后,她在小红书上看到了深圳一家连锁牙科集团的推荐。“于是,我就上去咨询,之后谈的价格也还可以接受。”
Fion 表示,牙齿矫正费用约 1.5 万港币,已持续一年多。期间,她也尝试了这家诊所的牙齿美白服务,费用约 1000 港币。“我是通过美团支付的,我觉得价格很透明。”对于 Fion 来说,她理解一些香港居民对在深圳接受牙科治疗有顾虑,“但这真的取决于你的信心,我不认为香港特别好。”
在小红书上,搜索“北上就医”、“深圳看病”等关键词的用户纷纷分享了自己到深圳就医的经历和原因,纷纷称赞深圳的医疗质量,其中大部分选择港大深圳医院或内地三甲医院。不过,也有内地网友留言表达“希望香港人不要来占内地医疗资源”、“疫情期间,香港还是有很多人看不起内地,不愿意接受内地医护人员的援助”等情绪。
另一方面,近年来,内地多个城市兴起了“陪诊医生”这一新兴行业,主要服务内容包括陪诊、手术、取药、取报告等。目前,深圳也有很多陪诊医生。深圳陪诊医生肖宇告诉BBC中文网,香港居民约占其全部客户的五分之一。“可能一周一到两个”,但她认为未来的潜在需求很大,“可能还有很多香港客户不知道有这样的服务”。
肖宇提到,香港客户一般会选择香港大学深圳医院,“但也有不少其他三甲医院会为患者提供检查,包括内镜检查、麻醉等,因为医院一般都需要有人陪同。”她指出,患者一般在做完检查后半小时左右就能拿到报告,整个过程非常快。
香港家庭医生林永豪接受BBC中文网采访时提到,自去年边境重新开放以来,他注意到一些患者在粤港澳大湾区接受昂贵的体检、扫描等检查,然后把检查报告带给香港医生进行诊断和治疗。“自疫情爆发和重新开放以来,这种情况逐渐增多。”
林永豪医生指出,跨境寻求相对便宜的医疗服务历来存在,“例如过去有人会去泰国等地,最重要的是希望报告质量好,用药和检查质量也高。过去我们因为对简体字不太了解,有些病人会担心,所以决定回港复诊。”
一般而言,病人在香港求医时,如遇医疗事故,可向香港医务委员会投诉,追究责任,相关个案会由医务委员会进行法律及纪律聆讯。然而,香港居民若在内地求医时,遇上医疗纠纷或意外,可能陷入“求助无门”的境地。
深圳市卫健委表示,发生医疗事故,涉及区级医疗机构的,可以向当地卫生局寻求协助;涉及市级或其他相关医疗机构的,可以携带身份证明、病历记录等相关证明材料,向市卫生健康委员会或深圳市医学会申请。
阮木云医生表示,跨境医疗是全球现象,“医疗旅游是庞大的产业,许多国家都希望发展这个市场,而且市场规模不断扩大。”过去,不少内地居民会到香港求医,但近年情况出现逆转。去年深圳就医人数达70万人,阮木云医生估计实际需求可能更大,“70万人可能是保守估计,但如果算上买药、看病、中药、健康检查、康养服务等,这个数字相当可观。”阮木云医生认为,若香港医疗状况得不到改善,将导致更多人选择“北上求医”,并表示“这个趋势会持续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