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香港医疗体系简介

作家相片: Association SecretaryAssociation Secretary

已更新:2024年12月15日

根据联合国发展计划署人类发展指数(HDI)排名,香港人均预期寿命达84.7岁,是世界上最长寿的地区。


同年,世界卫生组织对各国医疗体系进行了全面比较,评估了“医疗质量”、“医疗服务的可及性”、“医疗费用的公平性”等方面。最终发布的《世界卫生报告》显示,香港在全球综合排名第四。


我们将分析香港的医疗保健制度,重点关注医疗制度、服务定价和药品管理等各个方面。


香港的双重医疗体系


香港的医疗体系主要由两部分组成:一是满足市民基本需求、提供全民覆盖的公立医疗体系;二是市场驱动、由用者出资的私营医疗体系。公私营医疗服务形成双轨制,高端需求由市场管理、注重效率,低端服务则确保基本的安全网。


公立医疗体系实行“管理与服务分离”的原则,由特区政府食物及卫生局统一领导,下属卫生署和医院管理局负责提供服务。私营医疗体系由全港十一所私立医院和众多私营诊所组成,以市场为主导,依靠行业自律,基本不受政府监管。



医管局辖下有43间公立医院、49间专科门诊及73间普通科门诊,提供超过28,355张病床,平均每千人有5.4张病床,承担全港90%的住院治疗及30%的门诊治疗。


经济富裕的个人和拥有商业保险的个人可以获得快捷、优质的私人医疗服务;私立医院和诊所承担了10%的住院治疗和70%的门诊治疗。


这种制度设计的优点是人人都能享受医疗服务,不受经济障碍,但缺点是,除急诊外,门诊预约排队时间可能相当长,给政府带来很大财政压力。


香港医疗服务定价及保障制度


香港尚未建立全民健康保险制度,特区政府通过税收形成财政预算,支持政府经营的公立医院,公立医院由特区政府设立的医院管理局管理,公立医院约93%的经费来自政府,6%来自住院及门诊费用,1%来自培训及其他收入,为全民提供公共医疗保障。


在医疗费用方面,香港居民与非居民的收费存在很大差异。


公立医院对本地居民收费相对较低,香港居民急诊收费为每次180港币,实际费用为1230港币,其中政府补贴86%。


住院费用为每天100港币(已含诊断、检查、手术、护理、药物、住宿及三餐),实际费用为5100港币,政府资助97%。


普通门诊每次收费50港币,全院费用为250港币,政府补贴80%。


专科门诊首诊费用为135港币,总费用为445港币,政府补贴75%至85%。



但对于非香港本地居民来说,票价一般都是全价甚至更高,又没有补贴,费用相当昂贵。


公立医院的病人只需为药单上的每种药物支付15港币,15港币与药物实际成本之间的差额由政府承担。对于某些治疗期间必需但价格极其昂贵、必须由病人自掏腰包购买的药物,香港设立了两个医疗援助基金:撒玛利亚基金和慈悲基金。这两个主要基金是香港病人购买药物的“安全网”,其主要收入来源是政府补助、社会福利署报销和私人捐款。



在私营医疗体系中,本地居民和非本地居民的收费并无差别。香港大部分诊所都有全科家庭医生,问诊费一般在100至200港币之间,三天的药费约为500港币。如果病情比较复杂或需要检查,医生会写转介信,推荐你到私人实验室检查或到私立医院复诊。


另一类家庭医生是专科医生,通常是公立医院有多年经验的知名医生,有自己的诊所,问诊费一般为500至600港币,药费和检查费另行收取。

私立医院只要有钱就收,但收费很高,在如此高昂的收费下,预约等候时间很少。好的私立医院门诊挂号费可达1500港币,住院费约2500港币,胸部或腹部CT扫描约7000港币,手术室租金约4000港币,麻醉费约3000港币,其他杂费也不少。总之,收费的机会不容错过。


医药管理系统


如前所述,在香港,病人在公立医院使用药物名册上的药物,每剂只需支付15港币,而名册外的药物则需自付原价,但经济困难的病人可获70%至100%的药费豁免。这种医疗“高惠低费”政策,与香港的医药管理机制息息相关。



香港本土制药厂较少,大部分药物依赖进口,因此药物出厂价及批发价一般由制造商、批发商或进口商自行定价,政府并无行政管制。公立医疗机构的药品价格以医院管理局与药品供应商实际成交价为准,反映招标采购价格。


香港的药品采购采用质量相关的招标程序。医院管理局针对专利药品(受专利保护的药品)、核心专利已过期的药品(开始出现仿制药)和仿制药采用不同的招标方法。


采购类别

香港将药品分为三类,每种类型采用不同的采购模式:


  1. 每年费用少于5万港币的药品:由各级医院按规定直接采购,虽然占药品采购量的很大一部分,但占总成本的比例相对较小。

  2. 每年花费港币5万以上100万以下的药物:由政府统筹报价,以谈判方式确定价格及供应商,减少不同医院各自谈判的费用。

  3. 年费100万港币以上药品:采用集中招标方式采购,专利药品采用单一招标,非专利药品采用公开招标,是药品采购费用中占比最大的方式,占公立医院药品费用的70%以上。


具体采购目录由医管局成立的药品评审委员会在广泛听取各公立医院意见后确定。药品整体采购活动由医管局总药师办公室负责实施,各医院药房不再直接参与采购。总药师办公室汇总各医院采购数量后,直接与中标药品供应商签订采购合同。


药房与医疗服务分离


香港公立医院实行医药分离政策,病人就诊时支付固定的诊金,然后凭处方到医院药房或零售药店取药。医院药房的药品以成本价出售,不加价,只考虑必要的分装、储存和损耗成本。因此,医生开药时不考虑药品利润,完全根据病人病情选择药物。



这一做法大大降低了患者的用药费用,保证了低价药品的供应。私立医院和零售药店在定价方面有更大的灵活性,因为加价比例属于他们的管辖范围,政府也不会施加行政控制。


香港医生:收入高但缺医少药


香港的制度将医生与公务员归为一类,提供高薪以防止腐败并确保道德行为。因此,医生在香港是一个备受追捧的职业。在高中毕业生中,绝大多数人选择学习医学。


公立医院医生的月薪中位数为115,700港币,相当于每年约138万港币。私立医院医生的薪资更高,有人称他们为“星球人”和“月球人”,专指每周或每月收入100万港币的人(“星球”代表100万)。


然而,尽管薪资高昂,香港医生却严重短缺。目前,香港每 1,000 人仅有 2 名医生,远低于新加坡(2.5 名)、日本(2.5 名)、美国(2.6 名)、英国(3 名)和澳大利亚(3.8 名)等国家。专科医生短缺导致患者平均轮候时间至少为两个月,有些甚至等待两年半以上才能接受治疗。


根据《2020年医疗人力预测》报告,至2030年,香港将缺少1610名医生,至2040年则将缺少1949名医生。至2040年,预计公立医院将缺少960名医生。


针对此情况,香港政府已提出修订《医生注册条例》,包括放宽非香港永久性居民的海外专科医生注册,让合资格的海外专科医生无须参加医院管理局的资格考试,便可在公营医疗机构执业。香港医院在招聘医生时,亦会进行多方位评估,与医院管理局建立“复核”机制,在引进更多医生的同时,也确保香港医生有本地培训的机会,这对现行医疗体系大有裨益。


香港医药及医疗管理制度的优势


整体而言,香港医药及医疗管理制度的优势可概括如下:


  • 药物管理:医院管理局全权负责公立医疗机构的药物管理,采购过程中权限划分清晰,相互制衡,降低腐败风险。

  • 采购机制:坚持“带量采购”原则,按照药品需求数量进行采购,建立完善“分级带量采购”机制。

  • 医生薪酬高:香港医生的薪酬远高于平均工资,公立医院的医生也没有“滥开处方”或“过度检查”的经济诱因,从根本上杜绝了“唯利是图”的医疗问题。

  • 信息系统:医疗机构与行政管理部门之间有完善的信息系统,实现信息共享,及时反馈药品使用和质量问题。


医疗保健体系面临的挑战


尽管香港医疗条件先进,但体系内仍存在各种挑战。


近数十年,香港居民的平均预期寿命持续上升,位列全球前茅。这有赖良好的公共卫生和先进的医疗发展,但长寿并不等于健康。


香港拥有世界级的医疗条件,但公营医疗资源有限。由于居民在公立医院接受治疗的费用低廉,导致轮候时间长已成为常态。公营和私营医疗的成本差距很大,造成资源错配。即使经济条件较好的病人也宁愿在公立医院排队,而不愿选择私营医疗,导致公营医疗系统服务范围以外的病人,加重系统负担。


每个医疗体系都有其优缺点,如何找到平衡点、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稳定各方利益,是构建有效、持续改进的医疗体系的关键。


如果您有任何需求或疑问,请发送至 support@greaterbayhealthcare.com ,专门的团队成员将很快与您联系。


 
 

订阅我们!

 获取最新消息&更新

Thanks for submitting!

联系我们

订阅我们的时事通讯,了解大湾区医疗保健协会的最新新闻和活动。

Thanks for submitting!

地址

香港西营盘威利麻街6號威华商业中心

电话

852 3563 8440

电子邮件

© 2023 大湾区医疗健康促进会

bottom of page